1. 课程设置
中国大学的化学学科开设,开始教材也主要采用从日文教材翻译来的教材,后来逐渐学习英美各国,采用从美国翻译过来的教材。而化学学科设立之初,由于我国的化学工业不发达,之前的化学教育没有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只能参考国外的同类院系设置授课内容和授课时间。师范大学独立后,课程设置遵从英美习惯。化学系除学习化学方面的知识外,还需要学习一些相关其他课程。“本院各系课程,分为三组。(一)修养类,(二)专业类,(三)教材类。前二类除主科教学法(如数学教学法、物理教学法等)一门外,其余均各系相同。至第三类则因各系性质而异,并分主科副科两种。每系学生,除主科外,尚需习一副科(惟一数学为主科者可不习副科)”。
我们以1934年学校对课程设置的说明、学分的规定为例。化学系第一学年必修科目包括:社会科学概论、卫生、体育、教育概论、有机化学、定性分析化学、普通物理学、普通物理学实验;第二学年必修科目包括:哲学概论、体育、教育心理、理论化学、工业化学、定量分析化学、有机制备化学、无机制备化学;第三学年必修科目包括:体育、普通教学法、教育统计与测验、参观、高等无机化学、有机分析化学、理论化学实验;第四学年必修科目包括:党义、中等教育、教育史/教育行政/儿童及青年心理/师范教育、化学教学法、参观、实习、食物化学等。
在当时,虽然社会动荡,国家经济捉襟见肘,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也丰富多彩,1934年北平师范大学化学系选修科目包括农业化学、农业化学实验、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高等有机化学、高等理论化学、化学工艺制造、工业分析化学、食物分析化学、国防化学、自然科学概论等。
从上述课程设置可知学校教育课程与目标一致,决定了它与综合大学的不同。当时的 “本系设置要旨”:“本系课程,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理论化学及应用化学》数部”;其内容注重化学基本知识与训练,以及化学在个人生活(如衣、食、住、行,日常用品,自然现象等等)各方面之应用。凡以化学为主科者,必须习完本系必修科六十二学分,选修科四十一学分之至少十学分,始得毕业。又以化学为主科者,最好以物理学为副科。通过之前的化学系课程设置可以发现,现在的化学教学与当时的有很大的延续性。
学分设置方面,曾经化学系本系的必修学分:第一学年19分,第二学年25分,第三学年14分,第四学年4分,共62学分。另外,第一学年,修养类8学分,专业类4学分,本系必修19学分,必修合计31学分。四年总计:修养16学分,专业24学分,专业特殊10学分,本系必修62分,选修41学分,副科20~30学分,必修合计112学分,选修合计34分,学分总计146分。
解放前的化学系有相当数量的课程与现今不同,各科目内容跟现在也有所不同,如《工业化学》《农业化学》《国防化学》等,以及贯穿各个学年的教育类课程,体现出了当时的国情和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的定位。另外,当时的化学信息量相对较少,许多理论都是在以后的岁月中发现的,故教材内容的编排也跟现在有所不同,如当时设置的农业化学、国防化学等。部分课程的主要内容如下。
理论化学:原子及分子学说,气体、固体及各种溶液之性质,热化学,电化学,光化学,胶体化学中之法则,化学平衡,化合速度,原子构造,等等。
工业化学:讨论各种重要无机化学工业(如酸类、碱类、盐类、洋灰、玻璃、陶器、钢铁,等工业)及有机化学工业(如煤气、煤膏、石油、油脂、胰子、树胶、油漆、淀粉、糖、酒、纸、革工业)。
化学工艺制造:配制化妆品及其他日常化学用品(如胰子、墨水、复写纸、晒图纸、鞋油、干电瓶、电镀品等等)。
工业分析化学:气体分析、水之分子及细菌检查,煤与石油之分析及热值测定,纸、棉、丝、毛、油漆、煤膏、沥青等之检查。
农业化学:关于土壤、肥料及驱除病虫害及利用农产品等讨论。
农业化学实习:重要农产品之制造,土壤、肥料、病虫害药剂等分析、配制与使用。
生物化学:关于论动植物各种重要组织之化学结构,及其生理病理上所引起的化学变化。
生物化学实验:重要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反应与提制;酵素的作用;尿屎血的检验等等。
高等无机化学:根据元素周期表,对于各原质及其化合物,做详细有系统的讨论;并特别注重对罕见金属、放射性原质及复盐、过酸等。
高等有机化学:讨论关于有机化学的重要学派、特殊反应,以及最近进展及其研究方法等。
高等理论化学:讨论根据热力学原则及原量论,以讨论化学上各种法则。
食物化学:人体中的各种有机无机养料的消化与利用。热能的发生与消耗,维太命的性质及功用,以及日常饮食的标准,与病时营养的调节等。
食物分析:米粮、菜蔬、瓜果、鱼肉、油脂、饮料、调味品等的分析与检验。
国防化学:各种重要毒气炸药的制法、性质、防御等。
在西北联合大学时期,师范学院理化系开设的化学课程有普通化学(附实验)、定性分析及实验、定量分析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理论化学及实验,选修课开设了化学史。此时期开设的化学科目很少,但特别注重化学实验课程的开设。西北联大化学学科的建设为西北地区化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在西北联大各校独立合作时期,化学课程设置分必修科目与选修科目,课程方向更加全面系统。由于战乱,国内教学用书非常稀缺,另外很多教授大都是国外留学归来的学者,此时期,教师与学生所用的课程教材主要以教授自编的讲义、笔记和国外化学教材为主,参考书主要是国外知名学者的著作。
除此之外,在西北联大其他学系也开设了一些化学课程。如在家政系的课程设置中,其基本科目中开设了有机化学,每周讲授3小时,实验1次约2小时余,占4学分;定性定量分析化学,每周讲授2小时,实验2次,每次约2小时余,占4学分。在其专业课目中还开设了生理化学,每周讲授2小时,实验2次,每次约2小时余,占4学分;食物分析化学,每周讲授2小时,实验2次,每次2小时余,占4学分。在其选修课目中开设了家庭工业化学,每周实验2次每次2小时余,占4学分。
西北联大还举行了许多学术演讲,如成立了防空防毒讲习班,由化学系刘拓担任指导,学生讲演毒气的性质、种类、特征、威力以及如何防毒、治疗、消毒、防火等内容。
2. 任教情况
曾在BETVLCTOR伟德国际官网平台任教化学的有欧美留学生,也有毕业于国内大学以及本校的教师。
民国时期,海外学子学成归国,许多留在大学任教。当时的北平师范大学化学系,海归学子的比例达4.3%,位列国立高校前列。
1937年前,在北平师范大学理化部/化学系任教的留学人员的任教时间如下:
丁绪贤,1917—1919年
张贻侗,1919—1937年(后随校西迁)
吴承洛,1921—1927年
经亨颐,1922—1923年
陈裕光,1922—1925年
虞宏正,1927—1928年(1937年后,历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教授)
张星烺,1928年
杨秀夫,1929年
刘拓,1930—1937年(后随校西迁)
王晨,1933—1936年
赵学海,1935—1937年(后随校西迁)
这些任教教师,不少是国内知名学者,有些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3. 毕业生概况
自学校初建至院系合并,BETVLCTOR伟德国际官网平台化学系培养了许多优秀毕业生,他们有的走上家乡的教育岗位,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奠定了基础,有些成为优秀的科技人才和科研专家,为中国化学工业发展奉献了一生。
资料显示,学科分类并正式培养理化学生,是在1912年。1912年八月,各科改为部或班。其中旧第三类改为理科二部甲班,新第三类改为理科二部乙班。后理科二部改称物理化学部。
1913年6月,理化部共有26名毕业生。
1914年5月,修改招生方式,改为本校招生加各省推荐选送相结合。同年12月,第二届理化部共有26名毕业生。
1916年6月,理化部共有24名毕业生。
1917年6月,理化部共有31名毕业生。
1918年6月,理化部共有22名毕业生。
1919年6月,理化部共有22名毕业生。
1920年6月,理化部共有26名毕业生。
1920年2月,开教育研究科,两年毕业,授教育学士学位(本校最早的研究科)。
1921年5月,开数学、化学研究科,两年毕业,授学士学位。
1921年6月,理化部共有25名毕业生。
1922年2月,教育研究科16人授本校学士学位,这也成为本校最早授予学位的学生。
1922年5月,修改课程编制,本科分为两种:四年科有理化系;六年科设化学系,授学士学位。
1922年6月,理化部共有29名学生毕业。
1923年6月,化学研究科7名学生毕业,理化系61名学生毕业。
1924年6月,理化系28名学生毕业。
1925年6月,化学研究科10名学生毕业,理化系20名学生毕业。
1928年6月,化学系10名学生毕业,是为“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之始”。
以上是北京(平)师范大学设立化学本科以前与化学相关的学生毕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