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史漫步 | 中国半微量分析和世界化学通史研究的开拓者——丁绪贤
丁绪贤
1885-1978年
安徽阜阳人
丁绪贤,字庶为,分析化学家、化学教育家和化学史家,中国半微量分析化学研究和世界化学通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十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十五届理事会监事。1911年-1916年就读于伦敦大学化学系,1914年授予荣誉科学学士称号;1917年,归国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BETVLCTOR伟德国际官网平台)化学教授;1917年春,与吴兴仁等人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发起成立“理化学会”,创办20世纪中国早期自然科学刊物之一的《理化杂志》;1919年,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于1929年兼任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1930-1965年,先后任教于东北大学、安徽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
编写中国第一部世界化学通史
丁绪贤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就认识到研究自然科学史,是提倡科学、改进教学的有力措施。他主要侧重研究世界化学通史,是中国开展世界化学史系统研究的第一位学者。1919年,他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理化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化学家普力司莱传》一文,意在宣扬“五四”运动提出的科学、民主的革命主张。1919年丁绪贤被北京大学总长蔡元培聘为该校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他主张在大学将科学史列为教学内容,并在北京大学讲授化学的同时,兼设化学史课程。
1919年丁绪贤在《北京大学月刊》创刊号发表《有机化学史》长篇译作,首次介绍有机化学这门19世纪兴起的新兴学科的发展史,创译许多化学史专有名词。在此后,他自编化学史教材,经过七八年的努力,几次修改文稿后,于1925年出版,题为《化学史通考》列为《北京大学丛书》第11种。这是丁绪贤的主要代表作,也是中国第一部具有学术价值的化学史书籍。此书出版为国内开展世界化学史研究打下基础。
丁绪贤于1925年谈及研究化学史的意义时写道:“可见化学史的范围、性质和目的,是将全部化学合拢起来,算一个通盘筹算的账目,也是将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的化学思想和观察的成功和失败、影响和趋势导出一种条理,订出一种沿革,证出一种因果,使大家可以比较,可以批评,可以推测,可以激发而兴起。观往知来,志在千秋,正是一般史诏我之事,难道化学史独能例外?所以化学史者是极活动的、极有趣的,而且是极有重要关系的。”在他的影响下,国内一些高等院校也一度开设化学史课。《化学通史考》从而成为化学界教研及自学的参考文献。
鉴于《化学史通考》初版早已售罄,许多人欲购无从,于是上海商务印书馆约以再版。清样排出后,值日军发动“一二八”事变,书馆遭劫,所有书稿同付劫灰,使再版难以实现。在此困难情况下,丁绪贤在东吴大学任教之余再版增订,1936年方由商务出版。从该书中既可了解各历史阶段化学发展总的轮廓,更可知每人、每事细微末节,史料之富为一时之甲,他本拟于1936年再版后,复推出第三版,补写中国化学史及所授分析化学历史。但战时时局动荡,以致未能实现计划,幸而此工作后由张子高、李乔苹、袁翰青及曹元宇等完成。
革新中国半微量定性分析
作为化学家,丁绪贤在分析化学领域内很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及先进分析方法、分析仪器和分析试剂的采用。过去中国多沿用传统常量分析,而国外则已发展半微量分析新技术。为使中国分析化学迎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丁绪贤最早在国内倡导并推广使用半微量定性分析法。然而那时国内尚无现成的文献与仪器,于是他将恩格尔德等著的《半微量定性分析》一书译成中文,1947年出版。又将霍布金等著的《试验金属及酸根用有机试剂》一书译成中文,于1949年出版。
为将半微量分析化学技术引入中国,丁绪贤于1948年令其留美的次子丁光生自费购回一套半微量定性分析仪器及有机试剂共1500件,全部赠送给浙江大学化学系。他亲手用这套仪器、试剂做半微量定性分析,培养年轻人掌握这套技术。取得实际经验后,再向国内各地推广。他在国内最早提出在定性分析中使用硫代乙酰胺代替硫化氢。自丁绪贤发表《硫代乙酰胺的制备及其在半微量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后,各地皆仿效此法,并且编入大专院校教材之中。丁绪贤是中国半微量分析化学的倡导者和革新家之一。他在助手协助下完成的《铜组分析的简化法和铜砷组中铋、铅、铜及镉的快速分析法》等研究,均有实际意义。
两袖清风,安贫乐道
丁绪贤长期生活于旧中国,饱尝国弱民贫及外强欺凌之辛酸,为人刚直不阿,有民族气节。他兢兢业业,数十年如一日,为祖国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化学人才。在教学实践中,丁绪贤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验教学,提倡讲堂示范,亲自设计、制作各种挂图,年逾古稀仍指导学生做实验。
1978年9月20日,这位94岁高龄的化学家因病辞世。遗嘱中表示将遗体供医学界研究,然后将骨灰撒于钱塘江内。这是他最后一次将自己献给科学事业的举动。他遗留的化学、化学史及诗词手稿,均以小楷毛笔手书。他的藏书已捐赠给浙江大学。他一生两袖清风,留给后世的财富是他的事业、著作和更可贵的高尚精神。